我人生的第一台相機!

已發表在lomography上面,自己回鍋紀念。

這個已經風行許久的底片救星,讓底片市場至今還有些許生存空間,只因為它強調著所謂不用思考的玩樂拍攝模式,見到即拍的概念,用著大量拼貼的圖像,產生強烈的視覺感受。

這算是我第一台擁有的相機,對我的意義格外的重要,參加過所謂的Lomography聚會開始,了解了些許有關Lomo精神的所在,雖然我已經重新定義這台機器之於我的使用方式,Lomo系列的相機有非常多種,稱呼它為玩具相機也不為過,入門的簡單相機一兩千元就可以擁有,四格同時曝光的時間差過程,亦或者是奇妙的顏色閃光,製造出與眾不同的影像。

我選擇從它的經典機種入門,Lomo LC-A 雖然有點小貴,卻非常值得收藏,台灣似乎只有在誠品書店才有專櫃,還有台北延吉街那邊有一家數碼服務有販售(很久沒去光顧了,大約三四年了吧,還記得留鬍子一臉酷樣的長頭髮店長,跟我說過他想去動物園拍照。)在流行之後,也變得相當難買到,它的流行符碼,非常顛覆現在數位影像乾淨俐落的要求,不被傳統攝影接受的隧道效果,四周充滿黑邊,太陽越大越明顯,模糊不清的,晃動的,強烈的對比,濃郁的色彩,讓攝影者創造出強烈的個性。

基本上我認同它拍攝的概念,但卻不是因為這樣子,而製造出許多影像視覺垃圾,我反倒珍惜著它所製造的效果,去表達一些場景情境氣氛,而不需要在另外電腦後製效果了,我給它的定義是自由與王家衛感,方便攜帶的機身,讓我可以利用它快速的捕抓一些瞬間消逝的場景,奢侈的我餵它吃正片,有時候還可以玩玩正沖負的效果,也是相當有趣的。

Lomo的出現,是一種類似革命情感與懷舊情緒,將傳統的東西重新包裝,人們使用著並不需要太多的精準字眼,寄託著跟舊時代的互動,我用它拍攝了我的日本東京記憶之旅,花蓮沙漠風情之旅等等,在東京,它清楚的表達出我當時強烈的孤寂感,真是十分感謝呢,現在依舊妥善保存於電子防潮箱中,期待下次的主題。

之後,今年前往維也納以及布拉格的旅途中,它依舊跟隨著我,雖然有惡搞精神的加註,在當地藝術的大量衝擊下,我卻退縮了,沒能拍出想要的感覺,真是可惜,這讓我思考了很久影像的意義性,回想當初在東京流浪的當下,跟這次的旅程相比,究竟有什麼不同,或許是過多的雜念干擾吧!有時候,不用想太多,憑介直覺,拍就對了!

_comment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