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a 18-50mm f2.8 DC DN 初步測試
Sigma 18-50mm f2.8 DC DN 是一顆相當特別的鏡頭,主打輕巧大光圈的變焦特性,外出攜帶毫無負擔,而且畫質同樣不馬虎,全焦段的畫質都相當銳利,初步上手就有一種拿到好鏡頭的感覺,變焦環有點緊,鏡身設計語言跟sigma 56mm f1.4類似,濾鏡55mm尺寸跟56mmf1.4可以共用,連遮光罩都可以互通,十分方便。
在富士系統可以值得考慮選擇為數不多的變焦鏡頭,個人覺得這顆鏡頭的CP值實在很高,以動態影像工作狀態來看,焦段已經非常足夠使用了,以自己之前的工作經驗,18~50這個區間已經可以涵蓋80%的焦段範圍,畢竟之前都是攜帶著23mm+35mm+50mm+15~45mm+90mm這幾個富士鏡頭在工作著。而且大多數時間甚至都只拿一顆xf50mm就一鏡到底。
這跟拍攝風格以及拍攝主題有關,拍攝訪談,如果空間夠大,我通常會換上35mm焦段,盡量讓人物不要變形,還有可以得到更淺的景深,而在不確定性高與需要更多機動性的狀況,我就會換上23mm焦段或者15~45這顆鏡頭,這樣看來定焦控的安排都不是什麼太大問題,大部分的時間的確是如此。
直到接觸到一些狀況是現場混亂無法輕鬆的轉換鏡頭,例如下大雨,我的緊急方案就是立刻拿起手機變焦使用,但在後期就是會需要調整花時間,或者是現場一堆攝影機得卡位無法輕易移動,拍攝空間的限制下,定焦控就是只能任性的說拍不到就算了,如果不是重要畫面還好,但如果是重要畫面一定得拍到,那就是只能後期依靠著裁切大法,把畫面拉近調整。
這些都讓我思考,當接洽的攝影工作越來越多的時候,在工作的狀態下,變焦鏡的確可以協助處理很多突發狀況,而且可以少帶一些鏡頭出門,讓包包可以更輕一點,Sigma這一顆鏡頭的確可以達到讓背包更輕鬆的效果。
那麼XC15~45mm呢?它的確也是一顆變焦鏡,但是用到現在很久的時間裡,我把它都當成15mm定焦在使用,因為它的15mm端的畫質真的很好,但遇到下雨或者光線不好的環境就會讓人擔心,所以開始尋找有耐候特性的大光圈變焦鏡頭,這也是選擇Sigma 18-50mm的原因之一。
那麼原廠的鏡皇XF16-55mm感覺也是很好的選擇?的確,如果有預算,這顆鏡頭確實也很好,但對肩膀不好,再一次又一次過重的攝影背包讓肩膀十分痛苦的過程,輕量化變成是一個健康的前提,而且如果有相同預算,我應該會直衝XF18mm F1.4這顆富士新一代畫質最好的定焦鏡頭。
Sigma 18-50mm(20.4mm f5.6)
富士定焦鏡頭群(xf23mm光圈值F4,XF50mm光圈值F2.8,XC15-45mm光圈值F5.6)
Sigma 18-50mm(光圈值F5.6)
經過一番與定焦鏡頭群的測試對比,畫質真的不錯,符合期待,對焦速度也比Sigma 56mm f1.4快速,焦點轉換也很柔順穩定,而因為變焦環有點緊,所以變焦起來感覺有點彆扭。更多實戰測試應該在我接下來九月份在東京大量拍攝工作裡可以得到更多體驗。